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一下“关注”,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,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,感谢您的支持~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
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一下“关注”,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,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,感谢您的支持~
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。
提起粟裕,那是威震八方战神,开国十大将军之首。但是要知道人无完人,况且是领导数万人参与的战争,那就更无法做到面面俱到,人人满意。在解放战争期间,敬佩粟裕指挥有方、作战神勇的人有很多,但对他不满的人也不是没有。其中有三个还是粟裕的下级将领,还有一个与他平级。
解放战争时期中国解放军将全军分为四大野战军,其中华东野战军被称为第三野战军。而我们要讲到的这四个人都是三野了不得的人物,他们分别是华野第十纵队的司令宋时轮,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的司令员许世友,华东野战军的参谋长陈士榘,以及华东野战军的副政治委员谭震林。
同属第三野战军的他们与粟裕会有什么样的不和呢?战无不胜的粟裕又为什么会被批成“粗枝大叶缺远见”?
一代儒将
粟裕是毛主席的同乡,就读于湖南省第二师范,师范生出身的他在20岁这年就参加南昌起义,这时他的身份是国民革命军的学员班长。从粟裕的出身就看得出来,他身上带着师范环境中熏陶出来的儒家气质,为人和善。
南昌起义失败后,粟裕又加入朱毛红军,一路过关斩将,从连长升到师长、司令。到解放战争时期,粟裕已经是华中军区的副司令兼华中野战军司令。师范毕业的粟裕有着和毛主席相似儒者风范,喜欢研究战争和政治,而且还很有才华。粟裕一生也撰写了数百万字的文章,其中大部分都是军事思想理论相关的内容,他不愧是我国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。
无功可立,宋时轮怒拍桌子
宋时轮是科班出身的优秀将领,1926年曾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。而且跟随人民军队参加指挥过多场战役,立过多次战功。
1946年,华东野战军成立,将粟裕的华中野战军与陈毅的山东野战军合并一处,合并前的宋时轮是陈毅的参谋长,合并的宋时轮被安排到了一线部队,任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的司令员,隶属在粟裕帐下。
当时粟裕的华东野战军有四大主力部队,是作战的主要力量。在战斗任务分派时也会优先考虑他们。而宋时轮所在的第十纵,粟裕并不十分了解,往往被安排吃力不讨好的阻击任务。在后来的大小战役中,宋时轮的部队常常是伤亡惨重,而且部队还得不到补充,显然是在削弱宋时轮的权力。数次战斗下来,宋时轮抛头颅洒热血,在阻击任务中又没法立下战功。黄埔军校出身的他自然是气不过,后来多次与粟裕发生争执,拍桌骂娘也不是没有过。
或许是上面有意要削弱宋时轮,粟裕只是执行命令,这个不得而知。但是后来宋时
轮犯错时,粟裕却多次力保宋时轮。在一次军事行动中,宋时轮私自调动部队,毛泽东得知后立即下令撤除宋时轮的职务,是粟裕向毛主席好言相劝,才保下了宋时轮。
面对肆意冲撞自己的下级,粟裕仍报之以德,可见粟裕的大将风范。晚年的宋时轮还常常感念粟裕对自己的保护。
秀才遇到兵,有理说不清
许世友也是在解放战争时期,成立华东野战军的时候才成为了粟裕的部下,当时担任第九纵队司令员。许世友是个直来直去的军官,脑筋不大会打弯,而且讲义气,心直口快,跟他的打仗风格一样。许世友打仗喜欢硬碰硬,横冲直撞。
而粟裕则是心思缜密,善用谋略的军事指挥家,在和国民党军队作战时常常出奇制胜,让敌人摸不着头脑。可麻烦的是,粟裕不仅让敌人摸不着头脑,自家的的部队也常常摸不着头脑。
在孟良崮战役中,粟裕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印有敌人,可是经过多次交锋的国民党军队也有了一定经验,无论粟裕怎么派兵引诱,国民党军队就是抱团不动。后来粟裕就改变了策略,采用了“耍龙灯”战术,他调动大军进行大范围的移动,每过一段时间就改变方向,仿佛变相的解放军一下子就把敌人给绕蒙了,最后终于乱了阵脚,被打的稀里哗啦。
虽然战斗最后取得了胜利,可是在战术实施的过程中可把战士们给累坏了,那么多人这样大范围地来回调动,既不进攻也不撤退。喜欢痛快的许世友自然是气愤不已。
在济南战役中又是这样,本要安计划围点打援,消灭国民党的大部队,结果许世友因觉得部署不合理,一气之下提前就打下了济南,导致无法消灭救援部队。战役结束后粟裕将不听命令的许世友调离了前线。
但许世友并不是不通情理的人,了解了粟裕的战术后,知道是自己在作战是犯错误,并没有因此而埋怨粟裕,两人后来的关系仍然很好。
目中无人,是对也是错
在华东野战军里有一个不服管教出了名的陈参谋,这位陈参谋叫陈士榘,他从一开始比追随毛主席参加革命,从红军长征到抗日战争,再到解放战争,他是毛泽东一手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。陈士榘对毛泽东也是毕恭毕敬,但除了毛主席,他可能谁也不放在眼里,无论是军区副司令粟裕还是军区司令陈毅。
1946年七月,粟裕领导指挥华中野战军完成了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的战争神话,一三共的兵力消灭了国民党5万多人。而此时陈毅的山东野战军正深陷困境,还刚经历过战败,形势十分严峻。粟裕得知陈毅部队的情况后,便提议双方兵合一处,将打一家。于是九月份华东野战军成立,合并后的华东野战军士气大振,战斗力也大幅提升,最后在陈毅与粟裕两军的协同努力下,取得了宿北战役的胜利。
然而就在这时,粟裕与陈士榘在军事指挥方针上发生了分歧,并且互不相让。从纪律上讲,陈士榘是粟裕的下属,本应服从上级,可是目中无人的粟裕仰仗着毛主席对他的信任,直接向毛泽东报告,并说明了自己的作战方案。毛主席看了报告以后赞成了陈士榘的想法,后来的结果证明陈士榘的方案是正确的,但是从程序上讲他却是错误的,下级是不能越级上报的,这不仅影响军心稳定,更不利于部队的团结。
虽然粟裕做出了不太稳妥的作战计划,但是军令如山,军人只能服从,毕竟粟裕是一军之主,不能轻易动摇。有时候举棋不定、犹豫不决比判断错误更致命。而陈士榘的错误却明明白白,他犯了军中的的大忌。
失败乃兵家常事,但不是粟裕的常事
1947年在南麻、临朐的几次战役中,粟裕接连失利,这在粟裕的军事剩下中是极为罕见的事情。我们都知道,打仗不是指挥官厉害就一定能打胜仗,一场战争的胜利需要将帅配合,还要底下士兵绝对服从命令,另外还有天时地利等因素,而粟裕的这次失利未必就是指挥上的错误。战役中连续几场大雨让粟裕既失去了天时,也失去了地利,这也是战斗失败的重要客观原因。
但战场上通常是只讲胜败,不讲原因的,失利后的粟裕立马就向主席作了深刻检讨,并愿意承担一切责任。不过毛主席并没有处罚粟裕,而是安慰他“整个形势仍是好的”。但当时作为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的谭震林却毫不客气的批评粟裕“粗枝大叶缺远见”。
谭震林和多数军官一样,也是直来直去的性格,对于战败的粟裕批评几句本也很正常,而且批评过粟裕后,谭震林还表示自己也有很大责任以及失职的地方。其本意也是希望分享经验,指出不足,以吸取失败教训,在后面的战争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。
粟裕与谭震林本无矛盾冲突,都是为了战斗取得胜利,只不过可能性格上两者有一定的不同,因而被误以为他们之间有裂痕。再加上粟裕和谭震林是平级的关系,意见不合发生点小摩擦倒也很正常。可能是毛主席感觉到了这一点,后来的作战便让他们分开行动了。
所以粟裕与这几个人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裂痕,毕竟解放战争时期大家都不是很熟悉,而面对一个不了解实力的指挥官,自然无法让人一上来就彻底信服。但在后来的济南战役、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等多场战役中,粟裕指挥着解放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,立下赫赫战功,被誉为“战神”。毛主席称赞粟裕说“淮海战役,粟裕立了第一功”。
在实力面前,宋时轮、许世友、陈士榘、谭震林等人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。戎马一生的粟裕在战斗中受伤无数,但都没有将他打败,他一次又一次的书写着战争神话。1984年粟裕在北京逝世,在他的骨灰中发现的三块弹片便是对粟裕“战神”称号最有力的证明。
TAG:文章,野战军,解放战争,战役